時間:2018/4/11 16:48:58 來源:餐飲杰 責任編輯:安迪
【摘要】 商業模式的不斷迭代更新,意味著餐飲轉型成為必然。
去年,自助餐巨頭金錢豹轟然倒下;“很高興遇見你”遭遇討債風波;上海網紅餐廳“趙小姐不等位”倒閉;紅極一時的水貨餐廳廳因經營不善被接連閉店……
與此同時,餐飲行業的動作越來越多:王老吉開了家線下飲品店;肯德基開設輕食餐廳;潮汕鹵味、新茶飲成為資本界的風口……
這些事件都告訴我們:迎合趨勢者生,逆者亡!那些因循守舊、思想局限、只顧閉門造車的餐飲企業,注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湮沒。餐飲人必須要掌握餐飲市場新的發展趨勢才能避免不被淘汰。
消費者是內容制造者和傳播者
近年來,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餐飲企業的品牌傳播和營銷渠道從過去式的傳統形式已經轉變成互聯網的形式。消費者隨時可以通過微博,微信,自媒體等平臺與餐飲企業互動。
此外,傳統媒體的營銷渠道由單向傳播轉向互動式傳播,人們不再僅限于單方面的被動性獲取信息,也樂于分享和傳播。于是,消費者不僅成為各種事件的瀏覽者、旁觀者,也變成了內容的制造者和傳播者,并誕生出意見 ,逐漸影響其他消費者。
以伏牛堂為例,“霸蠻社”社群建立,為品牌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價值。據創始人張天一介紹,企業創立初期,有賴于社群緊鎖的 初100位鐵桿粉絲。而這100位“死忠粉”大多是在伏牛堂創立初期,通過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進行精準篩選的,幾乎都是行業內的意見 ,例如美食達人、社群達人等,借助這些人做初始的口碑營銷,能吸引到更多的粉絲加入社群。
正因為社群的存在,讓伏牛堂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到龐大的目標消費人群,形成自己的忠實粉絲圈。同時,品牌也借助這些“ ”力量,實現企業與社群成員之間信息更高效的雙極傳播。
智能化、網絡化、外賣化成主流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便捷的消費方式、支付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過去餐飲業的數據表明,以前的支付方式都是以現金和銀行卡為主,而如今支付寶、微信等各大移動支付方式的出現。在餐飲消費上,消費者更加習慣用一部手機解決支付問題。
除了支付方式之外,不少餐館在等位排號、點餐等服務都通過智能化、網絡化的形式去呈現。比如遇見小面、太二等人氣餐飲品牌,整個點餐過程都是可以通過微信完成。
而在今年1月初,口碑被正式納入阿里新零售體系。1月24日,口碑正式推出了 個基于新零售理念改造的項目“五芳齋無人智慧餐廳”。餐廳主打自助體驗,整個用餐過程,不管是排隊、點餐還是取餐、結賬,全靠消費者用支付寶或者口碑自助完成。菜品推薦、營銷方案也都由系統基于大數據自主完成。
根據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外賣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046億元,同比增長23%;在線訂餐用戶規模達3億人,同比增長18%。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進一步增至3.7億人。
今年四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螞蟻金服向餓了么投資4億美元,此次增持后,集團持有餓了么23%股權。早在去年8月,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一起曾向餓了么投資12.5億美元,其中,阿里巴巴投資9億美元。業內人士認為,阿里的增持將進一步幫助餓了么拓展市場。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開拓了外賣業務,同專注做外賣的品牌爭奪市場份額。去年11月26日,在麥香村舊址上,西貝莜面村的頭家外賣專門店誕生。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開拓了外賣業務,如西貝莜面村、必勝客、松哥油燜大蝦、獅頭牌鹵味研究所、物只鹵鵝、樂凱撒等,都做起了外賣專門店。
資本化成為餐飲市場發展趨勢
另一個現象是,資本化。更近兩年,餐飲行業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大量的資本進入餐飲行業。據統計,從2007年至今,風投注資餐飲行業的規模至少達100億元。中國新興餐飲企業受到資本市場火熱關注已成不爭的事實。
近日,奈雪的茶已完成規模達數億元的A+輪融資。其創始人彭心表示,融資后的奈雪將在供應鏈建設、團隊及企業文化、產品和空間的持續創新等多方面加強鞏固。
姚酸菜魚所屬的深圳亞米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也于近期順利完成新一輪數千萬元人民幣融資。創始人姚旻汐表示,本輪融資所獲資金主要用于開店擴張及團隊建設,今年內計劃將直營店拓展至25家。
不難發現,餐飲巨頭和品牌餐飲日漸成為資本游戲擔當。皆因借助資本的強大資金力量對旗下門店進行精細化運營、全程把控產品供應鏈,通過門店拓展形成規模化效應,這樣的企業才能真正贏得未來。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幾年,餐飲行業的投資會有明顯的增加,餐飲業將從以前的小店經營,轉變為連鎖化經營。而大餐飲集團或許會變身為“資本方”,利用資源優勢,發展新興品牌。
“餐飲+零售”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餐飲+零售”,不僅僅指餐飲店拓展零售業務,更多的是指餐飲業態向零售業態的轉變,實則是在用零售思維重塑餐飲。
其實,“餐飲+零售”并非新鮮事。
不過,隨著消費升級和技術的更新迭代,“餐飲+零售”就擁有了更多想象空間,出現了餐飲零售化、零售型餐飲這些概念。
近幾年出現的“餐飲+超市”的混搭,一邊是新鮮的食材,一邊是熱氣騰騰的美食,餐飲店利用超市現成的食材進行產品加工,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強化了顧客體驗感和場景式消費,引領了“逛+吃”的新潮流。
例如,百聯集團轉型,超市+餐飲+音樂+書店成就RISO;生鮮食品+餐飲造就了盒馬鮮生;蘇鮮生的誕生,就以“精品超市+生鮮上門送達+餐飲外賣”為特色……
可以預見,餐飲和零售未來的邊界會越來越少。無論是大型商超,還是電商平臺,已經將觸角伸向餐飲業。未來,當我們定義一個餐飲品牌,已經不能單純地局限在線下,“餐飲+零售”的多渠道化運營也將成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