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亚洲人www,久久影视免费观看

對話吉祥餛飩老板張彪

時間:2022-12-21 10:16:12 來源:吉祥餛飩

【摘要】對話吉祥餛飩張彪:吉祥餛飩已經成立23個年頭,人們常在街頭巷尾見到它,但又很難真正了解它。在商業媒體、創投圈子,吉祥餛飩低調到幾乎沒有存在感,在餐飲投資爆發的2021年,吉祥餛飩也沒有現身,甚至從未官宣過任何一輪融資。

吉祥餛飩,167個城市,2096家門店,中國餛飩連鎖第1品牌。

  吉祥餛飩已經成立23個年頭,人們常在街頭巷尾見到它,但又很難真正了解它。在商業媒體、創投圈子,吉祥餛飩低調到幾乎沒有存在感,在餐飲投資爆發的2021年,吉祥餛飩也沒有現身,甚至從未官宣過任何一輪融資。

對話吉祥餛飩老板張彪

2022年的開年,吉祥餛飩打破“靜默”,宣布完成一輪近億元的戰略融資,投資方是餐飲垂直機構番茄資本。一貫低調、求穩的吉祥餛飩,今年也首次喊出“萬店”口號。

  吉祥餛飩的故事,是一部始于上世紀、市場浪潮之下穿越周期的餐飲發展史。1999年,三位碩士白手起家,合伙在上海人民路一間15平米小門臉開出頭家吉祥餛飩。之后,吉祥歷經了高速發展、區域代理商變故、核心團隊震動。

  吉祥餛飩穿越周期的密碼是什么?餐飲劇變下的變與不變是什么?餛飩萬店的雄心又該如何實現?

  我們和吉祥餛飩創始人兼董事長張彪進行了一次對話。

  90年代三位碩士,全上海一家個人獨資企業

對話吉祥餛飩老板張彪

媒體:吉祥餛飩的背景很有意思,90年代發家,三位創始人都是碩士,之前是國企老板、大學職員和公務員,吉祥的起點也高,是上海 個個人獨資企業。這么“體面”的三個人,為什么開起了餛飩店?

  張彪:餐飲只是一個載體,內核還是九十年代末對特許經營這種模式的喜好。確實也能選別的工作,但相比“曾經的理想”,放棄了也沒什么可惜的。

  媒體:你們的理想是?

  張彪:想開1000家店,但選中餛飩是有一些機緣的。我是個餛飩愛好者,碰巧也遇到一位厲害的餛飩師傅,加上我之前開過餐廳,對這種生意比較感興趣。

  吉祥餛飩誕生在上海,這有地緣背景。在江浙上海一帶,餛飩本身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也有快餐或主食的定位在,這是基礎。我們還做了一些創新,比如做大餛飩、豐富湯的口感,不同餡料,叫“萬物皆可入餡”, 夸張的時候有西瓜皮餡的餛飩。

  媒體: 早的吉祥餛飩店是什么樣的?

  張彪:每天做好送到店里,掛著一大排牌子標著口味,賣完牌子就翻掉。價格也不貴,一碗5-8元,一碗就能吃飽,這對顧客非常有吸引力,當時大家打出租車、坐公交、騎自行車過來吃碗餛飩。

  但背后也有規劃,一是堅持真材實料,叫“所見即所得”,二是標準化,吉祥大概是中餐里 早實現所謂“標準化”的,有個比較強大的供應鏈系統,通過“前店后廠”,加盟店的操作可以非常簡單。

  媒體:中間考慮過換賽道嗎?中餐是大市場,里邊這么多細分,怎么就一直堅持餛飩?

  張彪:還是剛才講的第二個原因吧。我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知不覺就沉進這個賽道、產品中,時間慢慢過去,我的生命也伴隨著這碗餛飩走過22年。

  這幾年總聽到一個詞,專注。但我們到底是聰明還是專注?這也是個挺有趣的話題。說沒羨慕過同行也是假話,但因為專注形成了習慣的思維方式,讓我很難擺脫這種吸引力,這是我們做了二十多年 重要的原因。

  媒體:如果不開餛飩店,有其他選擇嗎?

  張彪:我是學法律的, 早想當律師,但我是個“沒有原則”的人,心太軟,換位思考比較重,不該換的時候去換。巨蟹座,比較在乎別人怎么評價我。

  媒體:你把吉祥做到了餛飩品類全國 ,有運氣成分嗎?

  張彪:一定有。餐飲行業的淘汰率非常高,3-5年換一批品牌和賽道。我們文化里有兩點,一是要取勝,存在就是要當 ,二是善于發現自身不足,這是二十多年 快樂的一件事。

  媒體:看過一篇報道,你們創業初期,凌晨三點就要去菜市場買菜,還得跟菜販子討價還價,回來拌餡包餛飩,在店里的閣樓睡一晚。從體面的工作,再到貼在泥土的“開飯館”,當時的心態是怎樣的?

  張彪:勞碌命吧,很難脫離。即便現在,周末我在家呆2天,不思考事情,也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包括當年睡閣樓,可第二天你看到一個個胖乎乎的餛飩,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端給顧客,顧客夸獎你,把碗里的湯全都喝完,感覺也是挺無價的。

  直到今天,我駐店時看到顧客把餛飩連湯一起吃完,還是覺得快樂。如果有人只吃一半,或者餡吃了皮不吃,我還會難受,回來立刻找供應鏈的同事。

  媒體:滿足是更大的成就感嗎?

  張彪:是的。所以我們開更多店,有一個潛意識就是服務更多人。當時我們還有一個信念,希望每一個走進吉祥餛飩店的人都不用擔心錢包。雖然現在價格比那時翻了3倍左右,大概15-20元,但相對整體的消費水平,價格還是把握得比較好的。

  媒體:所以吉祥的定價會一直維持在一個親民的狀態?

  張彪:對。否則也違背了創業的初衷。雖然創業也為了錢,但是除了錢還有一些“期許”。

  “我們是企業的企業主,但企業不是企業主的企業”

  媒體:做餐飲,你心理上有沒有哪些難過的坎?

  張彪:初期確實有。我喜歡交朋友,朋友很多,但有時候人家介紹我是“開餛飩店的”,這讓我很有壓力,很不好意思,不知道該怎么說。現在低調的習慣也是那時養成的。

  媒體:現在全國100多個城市2000多家店,超出了當時“千店”的預想。回頭看,有哪些事情做對了?

  張彪:一是堅持小店模式。我一直有個觀點,“勿以小而不為,勿以華而妄為”,不能因為一件事小就看不上,不能因為一些華麗,所謂上檔次或者光鮮的東西,我就亂做。

  二是堅持把復雜的事情做簡單,這在疫情和經濟下行周期尤其重要。舉個例子,十多年前,我們找設計師設計門店,明確告知成本必須控制在多少,盡可能降低加盟商成本,包括整個產品設計,盡可能把操作放在供應鏈,門店是一個簡單加熱的過程。

  媒體:聽說三位聯創初期有五大約定,包括少數服從多數,決策必須當場表達,不能回去考慮,親屬不能參政,親屬進公司需要征得另外兩人同意,私人費用不給報銷,誰做了老大另外兩個人必須支持。這都是真的是嗎?

  張彪:是真的。

  媒體:這些都是用來約束權力的,你們當初怎么制定出來的?

  張彪:這個規則不是開會商量出來的,是我們日常遇到問題之后自然形成的。當時三人是兄弟,沒想那么多復雜的利益的東西。2005年之前,公司是三位一起經營, 早股份也是1/3每個人。

  我們三人性格脾氣對路,這挺讓別人羨慕的,有些合伙人掙錢了鬧別扭,虧錢了更鬧別扭。

  媒體:但你中間離開過公司一段時間,又是為什么?

  張彪:無望。2007年時離開過公司,那是一段痛苦的經歷。2006年中國有一輪大宗原材料上漲,造成原物料的價格非常高,我們簡單用提價的方式應對,結果造成門店和單店銷售額都下降,但那時我的認知看不出什么問題,這時股東也有想法,順風船好坐,遇到逆風就對你有意見,這是客觀的。

  后來我說不做了,誰有本事誰做,我受不了了。那時候非常難受,看不出企業未來發展在哪,看不到機會在哪,非常痛苦。

  媒體:你是怎么度過這段日子的?

  張彪:我轉變得很快。花了10個月時間離開公司,去讀交大EMBA,有機會靜下心來跟各個行業交流。10個月后,我再看這家公司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看到的不是問題,全是機會。

  媒體:你是主動提出回歸,還是兩位合伙人喊你回去的?

  張彪:主動肯定有的,我離開的日子吉祥沒有太大好轉,記得有次帳面只有150萬了,股東還打電話問我怎么辦。

  媒體:一個餐飲連鎖企業帳面只有150萬,這意味著什么?

  張彪:意味著離關門不遠了。150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甚至可能工資都不夠發。

  媒體:經歷這一遭,你覺得維系核心團隊穩定的關鍵是什么?

  張彪:贏。

  媒體:贏了什么都好說?

  張彪:對,就像下圍棋,走殘局很難。

  媒體:但企業很難一直贏,除了取勝,還有什么其他方法?

  張彪:合伙制度,能者上。可能我的表述有點吹牛,但如果我今天做不好,也會有人替代我。人都怕失去權利,但千萬不要為了霸占位置而占位置,我們只是企業發展當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們是企業的企業主,但企業不是企業主的企業。

  媒體:這個非常考驗平衡。

  張彪:對。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錢賺到一定程度真的只是一個數字。我跟兩個合伙人也經常聊,吉祥走到今天不容易,我們做的事情,到底是為自己好,還是為企業好?這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思維。

  如果為自己好,問題一定會慢慢出來,但如果真為企業好,你慢慢會找到平衡點。

  區域代理商“揭竿起義”,引發模式之變

  媒體:吉祥經歷過一次重大變故,據說區域代理商“策反”過一次,當時是什么情況?

  張彪:我們1999年開店,同年下半年開始做加盟,2003年在全國推出區域特許模式,由區域代理商管理各個區域的加盟商,總部主抓核心原料,區域代理負責配送。

  這種模式調動了積極性。到了2007、2008年,吉祥的門店數量已經很可觀了。

  媒體:問題出在了哪?

  張彪:我們幾乎把整個生產制造都交出去了,只有100家店在我們的供應鏈體系,剩下都在代理商手里,我們對代理商的掌控是弱的。

  2008年我們停了區域特許,回收代理權,供貨也改為直供。但有些“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代理商“揭竿起義”,換個品牌做一樣的餛飩。我們給了代理商三條出路,一是我們收購,二是他們換品牌自己做,還有一部分自生自滅。

  媒體:這件事帶給你更大的經驗是什么?

  張彪:供應鏈不該放掉,產品命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這是 核心的。我們花了近10年時間解決這個事情,直到2018年、2019年才理清楚。

  媒體:對你本人,比如做生意、跟人打交道有什么影響嗎?

  張彪:當然有。當時有代理商冒用吉祥的牌子,還跟我們打官司。前兩年剛我們打完一個大的知識產權官司,對方賠了我們300多萬。

  這是讓我 難受的,你的真心誠意不一定是人家的利益。所以做企業經營,要學會天真的付出,成熟的接受,也要設置一些壁壘和制度,保障大家都能實實在在遵守約定。

  媒體:現在吉祥直營和加盟的數量、角色是怎樣的?我理解直營更多擔任“旗手”,做單店模式的改善和實驗,然后推廣到加盟。

  張彪:對。100多家直營店,剩下都是加盟店。一些風險比較大的地區,直營店要沖上去,不能讓加盟商擔太多風險。

  媒體:吉祥也開始賣包子、燒麥之類,現在產品結構是怎樣的?

  張彪:比較寬了,在不同市場,品類占比也不一樣,比如上海,70-80%是大餛飩、小餛飩和輔餐,但在湖南,小餛飩和燒麥占到70%,大餛飩只占30%。

  菜單是餐飲行業的命根子,營銷、環境只是錦上添花。我們會根據地區做一些調整,但定位還是皮餡類產品。

  媒體:聊到營銷,吉祥過去一兩年做了很多嘗試,跟游戲、電影、敦煌做聯名,還賣過咖啡,吉祥是在迎合年輕人嗎?

  張彪:算是“討好”年輕人。能不能和銷售產生直接關聯,我不好說,但人也好,品牌也好,還是要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媒體:都放手給年輕人嗎,還是自己也參與?

  張彪:參與,但盡量憋著不講。

  媒體:看不懂嗎?

  張彪:很有挑戰。有時員工也問,這對吉祥有什么意義?我說,很多事情都沒有意義,如果只為提升銷售,確實意義不大。但我這人本身比較好玩,也喜歡新鮮事物,現在還在打游戲,從PS1打到PS5。

  亮劍,直指“萬店”

  媒體:吉祥做的是供應鏈生意,跟蜜雪冰城差不多,供應鏈布局是怎樣的?

  張彪:對。現在有4個中央工廠,12個前置倉。

  媒體:接下來的開店節奏是怎樣的?

  張彪:未來3年有一個目標,也是企業的新愿景,叫“非常小店,萬家吉祥”。

  媒體:“萬店”是今年才想的嗎?

  張彪:對,今年明確提出來。核心考核有兩個,一是單店銷售額,一是門店規模。一方面通過品牌力、產品力、組織力提高單店銷售額,另一方面要擴大加盟商隊伍、核心加盟商開二店三店,把門店數做上來。

  圖/吉祥餛飩位于上海普陀區的總部辦公室

  媒體:具體規劃呢?比如2022年新增多少?

  張彪:有,不大好說。

  媒體:看來不少,要花大力氣。

  張彪:對。我們還是有個蠻大的愿景。

  媒體:你是求穩的人。之前你說過,吉祥餛飩好不好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核心競爭力一定是穩定。

  張彪:對。我們有6個研發同事,天天研究這碗餛飩,哪怕不是高手,花的時間也夠多了,產品不會差到哪里去,核心還是要穩。

  媒體:想實現“萬店”,吉祥還面臨哪些挑戰?

  張彪:一是組織能力,餐飲行業大多是靠單店起來的,但經營好一個單店和經營好十個、一百個,對管理的要求完全不一樣。我們總覺得管10家店,剩下9家跟管1家是一樣的狀態,實際大錯特錯。很多品牌一開始很熱,門庭若市天天排隊,為什么開三五家就撐不住了?

  我們做餐飲的經常自以為是,以為滿足了一些人的需求,過分強調東西好不好吃,但做100家、500家,組織管理能力會面臨挑戰,突破很難。

  二是所有品牌一定是前面的單店銷售高,后面肯定不一樣。收入下降的時候,運營效率、人員配置很重要。

  三是持續的創新能力。餐飲是個門檻低、競爭變化大的行業。以前上海沒幾家辣的東西,但現在各種烤串、小龍蝦、火鍋……這種消費喜好的變遷、味型的判斷對于商家也是挑戰。

  包括信息交互的方式,以前開店,我們在路邊發500張免費餛飩券請人免費吃,今天要在馬路發500張券,大多數人會懷疑是假的。

  餐飲的品牌力就像牛頓頭上的蘋果,自然是朝下走的,需要逆水行舟把它撐上去。你要變,要給顧客新的感覺,就像婚姻一樣,時間長了,很難像剛談戀愛時那么熱烈了對吧。

  媒體:現在餐飲行業比之前競爭激烈得多,假設把當時的你放現在,你覺得還有機會嗎?

  張彪:確實挺難的。未來會兩極分化,有規模的連鎖還沒真正出現,但連鎖化率會越來越高,做連鎖講究管理,規模要講效率。另一個分化是個體,如果單自創業,單店周邊的影響力盡量聚焦一點,側重點不一樣。

  不能全是開連鎖的,生活需要不同的色彩,也需要不同的創意。

  媒體:所以把你放在現在,未必做得出吉祥是嗎?

  張彪:很難。當時我們開餛飩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今天不一樣了,餐飲創業者有很不錯的工作、學歷背景,甚至拿著別人的錢創業,打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小生意人,別人來投資,這蠻挑戰的。但如果還用以前的打法,恐怕很難有大發展,很難有突破。

  媒體:我也采訪過一些餐飲連鎖老板,這個行業比想象復雜得多。

  張彪:是的。縱觀整個餐飲行業,美國和一些發達國家的連鎖化率和品牌占有率非常高,這點中國的差距很大,我個人也傾向中國餐飲行業在未來幾年將有一個高速發展。

  這幾年也有大量資本和人才進來了,社會關注度也在攀升。以前大家更關注互聯網、生物科技這些“高大上”的行業,但餐飲是民生行業,這對我們這代餐飲創業者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

  媒體:餐飲同行里,哪家企業的哪種能力是你希望擁有的?

  張彪:海底撈的軟性服務能力。服務是我們是 不擅長的,所以看到海底撈店員表現出這么好的服務狀態,而且不是一兩家店,是上千家店,我非常佩服。

  媒體:海底撈是直營店,抓服務會比加盟店有天然優勢吧?

  張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經常講,一個加盟商的主觀能動性比店長更強,因為那是他自己的店。

  所謂的加盟和直營之爭,核心在于兩點,到底是做管控型,比如安裝攝像頭管人,還是提供平臺,培訓加盟商,用機制推動人的自由發揮?這是兩種管理思想。

  媒體:你更欣賞張勇的哪種能力?

  張彪:大局觀,他總能站在未來2-3年的角度設計今天的管理方向,二是他很誠懇,宣傳不多,但發生事情也能勇敢面對。

  他的執行力也很強。他不大參加行業活動,業內接觸的人也很少,我一直以為他是個“閉門造車”的人,但有次聽說,張勇經常帶高管團隊去其他行業學習交流,他非常善于學習改變。

  媒體:作為餐飲企業家,你還有哪些短板?

  張彪:太多了。系統化思維差了一點,有時太關注細節。做到這個規模,把組織打造好才是目標,而不是一件事考慮得多周到。

  二是過分放權,充分授權和授權清晰是兩個概念。

  還有對數字化的理解。去年我們在浙江推出會員系統,200多家店四五個月就累積了近60萬會員,但還沒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還有所謂的公司信息化管理,上萬家店靠電話會肯定不行,一定要嫁接在數字化上。

  媒體:創業20多年,你有哪些遺憾的錯失、和大的驕傲分別是什么?

  張彪:驕傲,吉祥創造了大餛飩店的門店模式,在整個賽道算是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遺憾,前幾年有點混日子,沒想清楚企業的發展目標,以及可能達成的路徑。

  媒體:大概發生在什么時間?

  張彪:2015-2018年之間。

  媒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張彪:表面看不出什么問題,但有點溫水煮青蛙,每年百分之十幾、二十幾增長,說不行吧,也還過得去。

  其實是認知出了問題,外界信息吸收不夠。企業需要“腳手架”,不能完全靠自身感悟做決策。就像井底之蛙,需要跳出去,看看井外的天空。

  媒體:怎么從這一狀態跳出來的?

  張彪:學習,通過學習把視野打開了,也遇到了不同領域的專家。

  不能逼吉祥跟風“蘭州拉面”,吉祥就是吉祥

  媒體:吉祥餛飩還沒披露過任何融資,之前有過嗎?

  張彪:2013年做過一輪,資方是一家香港基金,占20%股份。

  媒體:不算低了,那輪融資的考量是什么?

  張彪:偏戰略型的融資,我們需要外部資源讓吉祥發展。那家公司在連鎖行業有一定經驗。

  媒體:如何看待風險投資?

  張彪:肯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能讓一些好的商業模式快速發展,二是可以帶來更開放的資源,不管是眼界、視野還是行業經驗,甚至一些關系資源。

  媒體:沒有一丁點抗拒嗎?

  張彪:我一直想做個對比,投資人投過的公司和從沒拿過融資的企業相比,存活率是否有差別?可持續性是不是會更好?

  媒體:兩輪融資時隔近10年,哪些契機促成了本輪融資?

  張彪:一是資金需求。我們正在強化供應鏈建設,計劃建兩個中央廚房,打造出有效率、有成本優勢、足夠柔性的 供應鏈。

  我們觀察到一個趨勢,半成品、成品冷凍包括保鮮冷凍的市場需求很旺盛,甚至搶了很多餐飲生意。我們要做這一塊,所處的位置比較好,但也要找到一些規范、有價格競爭力、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廠家,因此有了資金需求。

  第二個原因,番茄是個很懂我們的資本,他們有餐飲的生態鏈,很多地方可以幫到我們,比如各類咨詢服務,高管人才推薦。餐飲也要有新思想,要和不同品牌、不同賽道不同地區的餐飲從業者深層次接觸,窄門學社在這方面可以幫忙。

  番茄有一群想做事的人,跟他們在一起都不好意思不好好干。

  媒體:去年餐飲投資忽然熱起來,有不少機構接觸過你吧?

  張彪:十多家肯定是有的。

  媒體:這個熱度算得上空前嗎?

  張彪:是的,但也有投資人沒有太多經驗,搶項目的居多。

  媒體:投資人對連鎖餐飲大的誤解是什么?

  張彪:餐飲本身是一個慢活,需要精工細做,講究長期收益,但資本恰恰相反,它要求快,發展越快、規模越大、退出就越順暢。第二個,可持續經營是連鎖餐飲更重要的能力,但人們往往從橫截面去看一家公司,很少有人關注它的縱截面。

  媒體:縱截面具體指什么?

  張彪:時間維度。一個餐飲品牌的周期是3-5年,期間會經歷消費者的變遷,大家都愛說供應鏈、運營、開店節奏,很少人提到應對餐飲周期的能力。

  媒體:聽一位資深消費投資人說過,餐飲行業看著門檻低,其實是個極其復雜的生意。

  張彪:對,規律性少,講究手感。吉祥現在也入駐了京東、天貓,100條評價有97條好評3條差評,我就看那3條,看到自己信心不足。我會把市面所有大中餛飩品牌的產品拿來試吃,發現吉祥的味道還是更好,也就放心了。

  我還接觸過一個品牌,之前是速凍行業響當當的品牌。有次面試他們的人,對方指出一個 這家公司規模做大之后會有職業經理人進來,但他們都背KPI考核,每個人都把成本壓一壓,把銷售拉一拉,結果產品越來越弱。

  像我們做配方調整,降3、5個點成本很容易。做了,意味著消費者少了3-5個點的價值,不做,企業利潤會少,怎么平衡利潤和消費者價值的關系?這個要有點情懷。我要把這一道關,要做捍衛消費者利益的人。

  媒體:投資人對吉祥這個品牌存在誤解嗎?

  張彪:資本是看短板的,而我看長板。資本更關注對他們 不利的東西,因為要保護自己核心的能力。

  媒體:他們眼中的短板有哪些?

  張彪:發展不夠快,品牌不夠“高大上”。我們的愿景是“非常小店”,但有個投資人問我,能不能把吉祥餛飩做出蘭州拉面的熱度?從價值取舍來講,這完全沒問題,但吉祥就是吉祥,二十多年在巷尾街邊服務老百姓的一日三餐,這就是吉祥的定位,你不能逼我開到商場,房租很高,還不能做早餐。

  我不是不愿意建立這樣的商業模式,但這只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補充。說到底,有些人還沒真正了解吉祥模式的價值。你怎么看巴比饅頭?

  媒體:也是街邊小門臉,夫妻店。

  張彪:對。餐飲有個好處,誰都可以講兩句,有的投資人講究定位和邏輯,不會輕易“串道”。但有的投資人會串賽道,更近哪些東西熱了,就把我們定位到那個賽道。

  媒體:吉祥的對標是巴比饅頭嗎?

  張彪:對,街邊小店。有投資人問吉祥能開多少家店,現在全國各種餛飩店7萬多家,蘭州拉面四萬多家,沙縣小吃也有四萬家,他們的定價、渠道和我們基本重合,他們能開到四萬家,那我也能。

  媒體:沒有投資人認為餛飩賽道太小嗎?

  張彪:應該不會,小就不跟我談了。

  媒體:目前有沒有上市計劃?

  張彪:上市會是個選擇,但更多還是練好內功,把企業的發展規模、規范度和可持續增長能力培養好。

  媒體:近來一批連鎖餐飲要上市,像老鄉雞、鄉村基、楊國福,二級市場對餐飲的開放度還是很高的。

  張彪:是的,巴比上市以后整個股指情況還不錯,餐飲行業的可持續性確實是個大優勢,民生是基礎,人總要吃喝,無非是吃不吃你家而已,不存在所謂朝陽行業或者夕陽行業的概。

  媒體:你希望吉祥餛飩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品牌?

  張彪:“非常小店”。首先是“小店”,無論定價還是周邊商圈都是 接近老百姓生活的。第二是“非常”,連鎖企業大的問題,規模上去以后,同質化會造成品牌力下降,讓顧客覺得沒有煙火氣。

  我講一個故事。吉祥門店的料理臺有個標準,會配香菜、咸菜等三四樣小菜。有次我去南京駐店,發現有個加盟商在料理臺單獨空出一個地方,放家鄉口味的腌蘿卜,免費贈給顧客吃,這個不在我們標準要求,但讓顧客享受到了差異化服務,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的。

  我憧憬的“非常小店”,就是每家吉祥都能給顧客不一樣的感受,有溫度,有煙火氣。

  媒體:這是不意味著又要對加盟商做一些放權?如果完全統一化標準經營,沒有這樣的空間的。

  張彪:是的。“吃”本身也是一種文化,既要有理性的口感、價格,也要有感性的裝修和情感的輸出。餐飲企業主是很不容易的,要平衡理性和感性,吃的東西太講感性了。(文/曹瑋鈺王滿華,來源/投中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白山市| 渝中区| 习水县| 辉县市| 华蓥市| 桐乡市| 抚远县| 太白县| 丹巴县| 桑日县| 长春市| 定西市| 土默特左旗| 南郑县| 胶州市| 武强县| 德州市| 宜春市| 曲靖市| 缙云县| 平昌县| 乌拉特前旗| 沙坪坝区| 简阳市| 清水县| 北京市| 郁南县| 宜君县| 寻甸| 扎赉特旗| 白银市| 新建县| 山东省| 防城港市| 香河县| 金平| 定襄县| 河东区| 达孜县| 甘泉县|